3 年 前
关于这个事,我简单说两句,至于我的身份,你明白就行,总而言之,这个事呢,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具体的呢,大家也都看得到,我因为这个身份上的问题,也得出来说那么几句,可能,你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我的身份呢,不知道的你也不用去猜,这种事情见得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其余的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详细情况你们自己是很难找的,网上大部分已经删除干净了,所以我只能说懂得都懂。懂的人已经基本都获利上岸什么的了,不懂的人永远不懂,关键懂的人都是自己悟的,你也不知道谁是懂的人也没法请教,大家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懂事,懂了就能收割不懂的,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懂。只是在有些时候,某些人对某些事情不懂装懂,还以为别人不懂。其实自己才是不懂的,别人懂的够多了,不仅懂,还懂的超越了这个范围,但是某些不懂的人让这个懂的人完全教不懂,所以不懂的人永远不懂,只能不懂装懂,别人说懂的都懂,只要点点头就行了,其实你懂的我也懂,谁让我们都懂呢,不懂的话也没必要装懂,毕竟里面牵扣扯到很多懂不了的事。这种事懂的人也没必要访出来,不懂的人看见又来问七问八,最后跟他说了他也不一定能懂,就算懂了以后也对他不好,毕竟懂的太多了不是好事。所以大家最好是不懂就不要去了解,懂太多不好。
3 年 前
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
过去一个月,与海内外的朋友们聊得很深入。总体上,无论身处何方,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低落。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完全不用否认。过去几年,舆论整体上都比较亢奋,但一些地区在疫情处置期间暴露的种种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伴随社会情绪转向的,是怀疑与否定的声音再次泛起。“宣传”能够改变这些情绪吗?估计用处不大。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时代,都是时代洪流中的微小个体。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都是一家之言,分为四个部分:目标与期待、改革与紧缩、法治与参与、选择与未来。
一、目标与期待
制定社会发展目标是后发国家的特色,因为后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各项指标都落后于先发国家,所以不断“对标”是从官方至本土企业的通常选择。这些普遍对标会产生“习惯性对标”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从发展起步时间、国家体量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来看,中国大陆的直接比较对象应当是印度、巴西这样的后发国家。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是,中国大陆民众并不会与印度、巴西再进行比较,而更希望与欧美亚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心理落差。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是“东亚模式”的延续,也即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后发追赶国初期的选择一样,由政治精英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按照工业化、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线图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优先发展经济这个官民基本共识下,对非经济问题通常采取“不争论”的态度,或者采取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是基于一个判断,即发展初期的大多数社会问题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上述路径选择,避免了许多后发国家“先行民主”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经常提到一个现象,在后发国家中,只有“东亚模式”实现了追赶的成功。无论是东南亚、南亚还是南美诸国,尽管在政治体制上很早就模仿欧美,发展的起步时间要早于中国大陆三十年以上,最后却形成了严重的裙带资本主义,落入中产阶级陷阱,内部贫富差距极其悬殊,社会弊病众生。这也是今天中国大陆民众不会再选择“对标”这些后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东亚模式首先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民众整体上更加富裕,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今天中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富裕程度堪比发达国家,在1,000万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中,没有一例出现许多后发国家大城市那样的贫民窟。
乡镇村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电气及通信网络)甚至远超许多发达国家。这些经济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大幅提高了民众的自信心。尤其是遭受过百年前的历史屈辱,无论精英阶层还是广大民众,对于民富国强的认同感都非常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甩开其他后发国家后,很自然的把对标对象定位到了欧美发达国家身上。
但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民众权利意识的显著增强。民众诉求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刘易斯拐点之后,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提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要在全球竞争中不至落败,法治化、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不得不为的选择。法治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球化视野,必然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经济之外的其他社会诉求,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温饱或者小康。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发达阶段,拥有大量全球化人才,出现规模化的学历过剩并向外溢出。与改革开放之初大量海外留学人员选择留在国外,或二十年前大量本土人才优先选择移民不同,最近十几年由于中国大陆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进发,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肩发达国家,本土的产业发展机会和高质量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海外人才的规模化回流。
这些中高端人才的回流,是个体在综合比较国内与海外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很明显的是,无论是海外返回还是本土培养,新兴高端人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他们都拥有很好的全球化视野,当然也有足够多的选择空间。
这也意味着,“对标”最好的发达国家对他们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乡镇居民从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出发,开始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民族情绪在网络上发酵。这种发酵比起199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不”,具备更多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也就越高。今天中国民众的期待不再是对标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不是对标相对落后的部分发达国家,而是期待对标国力最强的个别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上的进步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过去很长时间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年轻一代又希望自身能够获得来自全球的尊重,官方也就在宣传上更加倾向于展现国家日益强大的一面。这让人们的期待变得更高。许多期待,早已超越经济,进入了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能力的范畴。
这也意味着,无论对中高端的人才而言,还是对普通民众而言,如何回应他们快速增长的全方位期待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但真实世界的情况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只有在经过刘易斯拐点之后才建立起目前的完善的社会制度”(辜朝明,2015)。在拥有“人口红利”的时期,劳动力成本问题不突出,民众的诉求和期待并不高。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叠加民众期待的大幅提高,社会制度的建构就到了加速期。这些制度建构需要回应民众关于经济发展机会的诉求,稳定预期的诉求,教育公平性的诉求,医疗可及的诉求,以及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人们似乎并未理解一个问题,现代制度的构建从来都是共识的产物,既非下对上的讨要,也非上对下的给予。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人们普遍遵循的内心共识,而非外部强加。共识的形成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深度参与。与经济落后时社会关系简单的情况不同,当经济蓬勃发展之后,不同利益群体必然开始形成,许多社会问题的利益相关方就不只是“官与员”的关系,也不只是“监管与企业”或“权力与资本”的二元对立。
例如,在教培领域,至少包括公立学校及其老师、私立学校及其老师、教培机构及其老师、私立学校的出资者及教培机构的投资者、家长、学生这六个利益相关方;在环保领域,至少包括传统工业企业、环保产品企业、新兴环保企业、各自上下游产业链、终端消费者这六个利益相关方;在互联网平台领域,至少包括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的投资者、平台内经营者、其他参与平台经济的主体、与平台具有竞争替代关系的传统行业以及终端消费者这六个利益相关方。
我们看到,在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只要不同利益相关方存在不同的诉求,就必然存在取舍的问题。官方选择支持其中一方或几方,那么必然就是在反对其他方。无论官方如何决策,其实都是在做取舍,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满意,另一部分人失意。
这就与曾经的治理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发展初期,以经济建设作为基本共识,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所以官方可以选择“明确预期”和“实现预期”,企业与民众靠“等待上面调整”就能获得持续发展。这同时造就了官方的主动性和民间的被动性。官方总是出于父爱式的关怀,认为“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民间也认同这种关怀,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让人们相信官方的决策最终都会是正确的。
但问题在于,今时与往日确实已经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出现,导致官方无论怎样决策,(至少短期来看)都是在支持一部分主体,其他主体都会充满怨言。例如:在教培领域,2016年政策支持教培企业上市,家长和学生负担加重,怨声载道;2018-2020年教培新政,切断了教育产业化的融资途径,教培企业和投资者怨声载道。
在环保领域,初期发展过程中对环保的忽视,各种污染事件让民众怨声载道;环保治理后,还未转型、环保成本过高的企业及员工怨声载道。在互联网平台领域,烧钱补贴时受影响的传统行业怨声载道,补贴结束后平台上的经营者怨声载道;平台监管强化后开始裁员,员工又怨声载道。
今天的共识之难,难在社会经济发展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出现。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过往的社会治理方式和能力,还未跟上步伐。在官方而言,仍然有强烈的“父爱”心态,希望在某些情况下“为民作主”。
在民间而言,仍有强烈的“寻求父爱”心态,希望己方受损时,官方能够出来“为民作主”。所以许多社会事件的讨论和辩论,在舆论上变成了先要论证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坏人”,自己才是“好人”。最后,政策的选择看起来像是在“帮好人打坏人”。
然而现实又并非如此。除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每个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其实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所以把政策理解成“支持一方打击其他方”,那就必然出现一个后果:在舆论短暂喧嚣过后,“被打击”的那一方会表达出自己的合理性,并且逐渐获得其他人的理解。
现实的残酷还在于,民间的习惯一直是“有奶便是娘”,但在得到“奶”之后,通常就不会再喊“娘”了,甚至要开始帮助那些没有得到奶的人说话。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过去十几年受惠于政策的宽松与优惠(尤其是金融政策),这是绝大部分其他行业难以获得的。但平台企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会不断论证自己的合理性,而无视其他行业其实处于一个不公平的状态。
平心而论,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后来出现的种种批评和政策调整,显然也有充足理由,这是全球性的认识转变,而不只是发生在中国。但政策调整又不得不寻求舆论先行转向才能实现,因为在过往形成的治理传统中,总是要先说明某个新生事物是“好”的,然后就给予全面支持。这在政策调整时就显得很被动,因为“好”的最后变成了“坏”的。
政策的调整往往变成了政策的逆转、自我的否定,选择支持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决策,肯定要影响曾经的受益者,于是曾经受益者的批评又扩散开来,借助中国特有的“所有制话题”,舆论又出现同情与理解。
大多数民众其实并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和政策转向的原因,对很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的了解,都是通过非常业余的自媒体来获取。专业人士不屑于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部分专家和自媒体也不会向公众澄清自己代表的利益相关方是谁,评论者都一副“为国为民”的伟岸形象,让社会舆论长期处于低水平争论状态。这就导致,无论采取何种政策取向,总有人在批评,而且声音都不小。
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群体多元化,让曾经的“共同期待”变成了“不同期待”。所有人都认可今天应当对标最发达的国家,但这只是一个很宏观的“愿景”。具体到涉及自身的事物,期待一定是不同的。
目标与期待问题,是今天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共识”。人类社会是建立在故事与愿景基础上的,基础性的共识一定需要具有解释上的深度和张力。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宏观战略方向需要代表所有人(这是必须要有的大饼),但具体政策很难代表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这不是靠批评官方,或者喊两句改革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正常状态。
这个时代,对官方决策者而言,需要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经济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各自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因此足够的倾听才能使决策更加合理;对民间而言,需要认识到自己究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哪一方,究竟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只有足够冷静且积极的参与和表达,才有助于使官方的决策对自身的长远更有利。这其实对所有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现代社会趋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二、改革与紧缩
如果我们能够基本认同上述分析,那么对过去若干年经济领域的改革政策就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无论是金融去杠杆、抑制地产、强化环保,还是教培新政、平台反垄断,方向都没有问题。受新政约束者,基本都是过往政策的受益者。过往上述领域是高速扩张的,引发了大量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基于产业平衡和社会平衡的长期判断,对上述扩张领域进行监管,后果当然是这些领域的收缩。
如果我们拉长一个时间阶段和从整体来看,部分产业的收缩其实也伴随着其他产业的扩张。在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监管、市值大幅下降的同时,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却极其迅猛,市值提升速度犹如当年的互联网企业。官方对生产性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度重视,通过政策将资金和人力导向制造业的决策,是基于对前一个阶段全球化欧美(尤其是美国)民粹主义问题的判断,这个方向,质疑的人并不多。
民间质疑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认为政策制定不够透明,主要是投资者,认为没有给他们足够准备的时间;二是政策执行时的具体操作过于严厉,层层加码。市场认为上述改革在短期内同时推进,又叠加疫情,导致了经济紧缩的效果。官方对此也有冷静的认识,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中财办韩文秀副主任就公开表示,“要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防止出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但在地方和行业的具体操作中,层层加码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周黎安教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问题有过深入研究。简言之,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同地域的各级政府官员处于一个“政治锦标赛”的状态。
在发展初期,经济建设具有最优先性,官员的KPI考核相对简单,也就是看GDP增长。在这种背景下, 逐级下达经济任务,为了比同级其他竞争者更加领先,就会把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加码之后再向下级下达。在过去多年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政治锦标赛”和“县域竞争”的解释是非常有张力的。换言之,当今天批评“层层加码”时,其实也应当理解,中国过去发展之所以迅速,也有“层层加码”的原因。
但在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非经济领域的重视,就变得愈发重要。人们更加关心环境问题,食品和医疗安全问题,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社会公正问题。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官员KPI考核项目,但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所以从地方官员的视角看,既要(GDP)又要(其他方面),就是一个常态。由于上述改革并非地方基于民间的诉求引发,而是更上层基于长期的判断决策,所以仍然是以一种下达任务的方式予以推进。
传统治理的惯性和方式并不会立即改变,当KPI指标发生变化时,经济领域的层层加码很快就变成了监管领域的层层加码。这是一个难受的状态,因为地方的监管者同时又要承担经济发展的重任,但监管条线下达的任务又是具体的。从官员的判断而言,取哪边都不行,舍哪边也不行。在一些感觉很严厉的事项上,宁愿加重一些,也不敢放松。
但这些“码”最终还是加到了企业和民众身上。官员素质高、治理能力强的地区,在执行时会平衡得比较好,也会比较重视企业和民众的意见,这是先期发展的整体氛围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但在治理能力弱的地区,不但影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可能出现新的权力寻租。在互联网舆论发达的今天,普通民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不断将新的问题暴露在网络上,又引发更多人的质疑。
当前,这些问题比较多、治理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实处在一个被倒逼发展的状态中。但随着民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自上而下的监察体制的完善,各方面的转变也是早晚的。
这些新的情况,对决策者而言都是新的挑战。由于新的改革任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并且内含了经济收缩的特征,因此在具体执行时,不同地区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就决定了执行的有效性。
反过来,在地方官员整体水平相对给定的前提下,改革任务和指标的下达是否更应当考虑执行能力的现实,以及官员考核指标体系的影响,就成了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坦率的讲,这是很难的,只要对大型企业管理有所了解,就会知道,KPI制定起来有多困难。
这不仅是官方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利益相关方能否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能否有效的指出政策及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带产生的问题,同样会影响到执行层面。即便当地执行者的专业性、能力素质没有问题,如果受政策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不敢或者不能清晰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执行偏差的情况仍然会出现。
大多数时候,尤其对中小企业和民众个体而言,其实很难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并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主体在涉及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时,明知不少自媒体欠缺专业性,却仍要积极转发的原因,因为至少这些自媒体表达出了反对的声音,至于反对的理由是否在理,有否提出新的建议,大家并不关心。这就让许多本该归于专业的讨论,成了互联网流量经营的狩猎目标。
不得不说,在刘易斯拐点之后,社会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完全指靠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表达。因为进入这个阶段后,大多数社会问题都变得愈发复杂。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力。这不能完全指靠官方。在这个阶段,官方更像是一个居中的角色,需要让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产生专业且具有代表性的争论。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能够认识到彼此真正的诉求和顾虑,同时相互站到对方立场去反思和妥协,并在基础上形成共识。换言之,官方在比较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上不宜表现得先行站队,哪怕通过前期深入研究后有所倾向,仍有必要让各方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利益相关方产生足够的争论,再引导达成共识,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个过程其实也就解决了所谓的“政策不透明”的问题。
我想进一步表达的是,在许多问题上,真正感受不透明的并非投资者,而是其他利益相关方。举个例子,在教培新政颁布前一周,一家对冲基金找到我讨论新政可能的取向。其实我并不知道新政就要出台,投资机构通过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付费的内部讨论,了解到这个信息。专家认为新政是新瓶装旧酒,投资机构担心信息不准确,找到我是为了确认。
我并没有内部信息,只是把自己2017年以来的观点再行陈述,并且尤其提到要关注当时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能造成的影响。投资机构最终认同我的判断,选择做空。
我举上述事例想说明两点:
一是投资者的信息渠道其实远远要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真正缺乏政策预期的并不是投资机构。正是因为对投资者和大企业在政策制定时具有倾向性(这是发展经济优先决定的),所以一些政策的出台在前期其实并未被利益相关方所了解。短期看,政策出台迅速,似乎对投资有利。
但中长期看,由于前期政策过度的倾向性,导致短期就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进而引发强烈反弹,政策逆转的可能性加大,投资风险加剧。今天,先发国家都在从一个股东利益优先转向利益相关方平衡的经济转型进程中,中国也不例外。
二是不少专家与投资机构存在利益关系,这些关系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辩论方面,是必须要澄清的。今天中国不少学界中人,表面上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其实背底里赚着投资机构和大企业的咨询费和课题费。我不认为大企业和投资机构聘请专家咨询问题是错的,这种行为合法也合理。但如果专家们在频繁的赚这个钱,那他们的立场难免就是代表某一方的。
我认为每个利益相关方有自己的专业人士参与政策辩论是合理的,但专家们必须澄清他们代表的是谁,以及最重要的,官方必须了解清楚他们代表的是谁。日本战后的社会制度建构阶段,具有独立精神的学术群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学者坚持不代表大企业利益,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这是值得中国今天的学术群体认真思考的。
三、法治与参与
通过前两部分的回溯分析,读者或许对“预期”和“安全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两个问题是今天许多企业家、投资者和高端人才心里最重要的问题。法治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
在过去的半个月,我与一些海外华裔就中国大陆的法治化进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我的两个基本观点是:1、法治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法治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国从海外开始大规模移植现代法律。中国大陆的法治进程在经历中断之后,重新起步。法治需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拥有完备的基础法律;二是拥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在此前提下,大多数社会经济事务才能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转。法治理念的普及是一项缓慢的社会工程,需要不止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被普遍接受。
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是在法治化进程中缓慢实现的,难以一蹴而就。我们看到,南美、东南亚的裙带资本主义,虽有民主法治之名,却无民主法治之实,寡头对权力的赎买甚至是公开的。我们也不能忘记,在1970年代,美国还在经历黑人民权运动,站在今天很难想象,50年前的美国,还有那么多人没有基本的权利保障。
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治化,首先是官员群体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这跟人口数量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新加坡常住人口不到500万,香港人口700万,台湾地区人口2,400万,由于人口总量少,很早就实现了大多数官员培养自全球知名学府。
无论政务官员的水平如何,事务官员的专业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大陆14亿人,类比前述地区,相当于要中西部县政府的科长都是北大清华毕业,这现实吗?今天中西部县政府里的官员能够实现普通本科以上的都算不错了。但也要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过剩导致的溢出,中国各层级官员的初始水平在一个继续提高的过程中,如果这个进程再快一些,可能更有利于法治化的加速。
官员素质对法治化的重要影响在于,初始学历越高的官员、专业能力越强的官员,更容易在法治理念下找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法治化并非单方面的事。民众权利意识的快速提升,决定了他们的法治化诉求越来越多。最近两年各种社会事件反应出的民间声音,都显现出民众的法治意识、证据意识越来越强。虽然在网络上不断能够看到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件,但比起以往,今天的民众敢于站出来甚至以实名的形式发声,公开各种证据,甚至敢于明确指向一些官员,而这些诉求都能得到监督机制的回应,说明这种本土化的权力监督机制开始有效运转。
人们对法治的预期显然不会停留在今天这个阶段,更不会去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人们期待对标的标准更高。本土的法治化进程确实将受制于人员结构,而人员结构的转变确实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够加速这个过程,将来会受益更多。
无论何时,法治都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更不局限于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法治在今天更为关键的作用,在于成为抑制“层层加码”的利器。立法和修法、政策的形成和调整,都是广义的法治范畴,更加关系每一个社会问题背后的各个利益相关方。
四、选择与未来
如果过往十几年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和情绪不是过于亢奋,那么今天的失落感应该不会那么大。正如前几年我在公众号中提到的,支持我观点的人未必真读懂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反对我观点的人未必就没有道理。今天似乎对很多人来讲,又到了一个需要选择的时候。
最近有一些朋友跟我交流了移民的问题。个体的选择,还是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别人的观点其实都不重要。但这是一个当前比较热点的话题,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以我的了解,真正的财富阶层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需要有海外身份的都已经有了,主要考虑的是财富筹划问题。很多人并不会长居海外,两方面原因:一是主要产业在国内;二是本土生活更加习惯。
2、当前考虑移民的还是中产居多,至多是upper middle class。这个阶层通常的特点是,对海外有一些了解,但其实不是特别了解。我建议这个阶层考虑移民的个体,多与海外做全方位的了解,少一些wishful thinking,更有利于自己做出长期判断。
我对移民的基本认识是,中国多向海外输出移民,尤其是向先发国家输出高质量的移民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从英格兰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化历史来看,文明的传播扩散一定是以人的全球流动为前提的。所以对人口跨境流动,要持开放的态度。反过来,如果希望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那就要满足他们对社会环境的期待,这就是全球化竞争倒逼进步的过程。
年轻一代其实已经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海外用二三十年前的眼光来批评自己的母国了。其实今天海外批评中国的知识成本很高,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和对中国现实的了解与理解,光从互联网获得信息,很容易将个别问题错当作14亿人共同的问题。年轻一代在网上能够轻易识别对中国带有色眼镜的质疑。这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的,也是知识扩散决定的。
但对中国诸多现实问题的反思仍然十分必要,人们关心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今天就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曾经海外的批评可能让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但逐渐感到偏颇,自己的问题似乎并不能靠别人的分析来获得答案。最终,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认知这个世界,并开始主动参与改善。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几个基本认识:
1、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显而易见是无法回退的。
2、全球化竞争将迫使中国长期重视高端人才和海外交流,这反过来决定了社会发展难以停滞。
3、从文明史的视角看,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总是会远远快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
4、较高的发展目标和期待会让人们产生阶段性的失落感,这需要各方进行心理调试,理解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需要足够的时间,同时通过各方积极参与,尽量缩短一些时间。
5、法治化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共同参与的专业化过程,不是下对上的索要,也不是上对下的给予。
6、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需要建立利益相关方思维,“官与民”、“国有与民营”、“权力与资本”这些二元对立思维已经不能有效解释今天的社会经济现实。
7、针对重大但有广泛争议的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听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官方可以开始尝试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公开且专业的辩论机制,这将使决策变得更加透明和科学。当然,专业人士参与社会问题的辩论应当澄清有无代表特定一方。
以上。
过去一个月,与海内外的朋友们聊得很深入。总体上,无论身处何方,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低落。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完全不用否认。过去几年,舆论整体上都比较亢奋,但一些地区在疫情处置期间暴露的种种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伴随社会情绪转向的,是怀疑与否定的声音再次泛起。“宣传”能够改变这些情绪吗?估计用处不大。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时代,都是时代洪流中的微小个体。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都是一家之言,分为四个部分:目标与期待、改革与紧缩、法治与参与、选择与未来。
一、目标与期待
制定社会发展目标是后发国家的特色,因为后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各项指标都落后于先发国家,所以不断“对标”是从官方至本土企业的通常选择。这些普遍对标会产生“习惯性对标”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从发展起步时间、国家体量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来看,中国大陆的直接比较对象应当是印度、巴西这样的后发国家。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是,中国大陆民众并不会与印度、巴西再进行比较,而更希望与欧美亚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心理落差。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是“东亚模式”的延续,也即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后发追赶国初期的选择一样,由政治精英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按照工业化、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线图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优先发展经济这个官民基本共识下,对非经济问题通常采取“不争论”的态度,或者采取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是基于一个判断,即发展初期的大多数社会问题最终都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上述路径选择,避免了许多后发国家“先行民主”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经常提到一个现象,在后发国家中,只有“东亚模式”实现了追赶的成功。无论是东南亚、南亚还是南美诸国,尽管在政治体制上很早就模仿欧美,发展的起步时间要早于中国大陆三十年以上,最后却形成了严重的裙带资本主义,落入中产阶级陷阱,内部贫富差距极其悬殊,社会弊病众生。这也是今天中国大陆民众不会再选择“对标”这些后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东亚模式首先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民众整体上更加富裕,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今天中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富裕程度堪比发达国家,在1,000万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中,没有一例出现许多后发国家大城市那样的贫民窟。
乡镇村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电气及通信网络)甚至远超许多发达国家。这些经济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大幅提高了民众的自信心。尤其是遭受过百年前的历史屈辱,无论精英阶层还是广大民众,对于民富国强的认同感都非常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甩开其他后发国家后,很自然的把对标对象定位到了欧美发达国家身上。
但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民众权利意识的显著增强。民众诉求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刘易斯拐点之后,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提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要在全球竞争中不至落败,法治化、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不得不为的选择。法治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球化视野,必然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经济之外的其他社会诉求,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温饱或者小康。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发达阶段,拥有大量全球化人才,出现规模化的学历过剩并向外溢出。与改革开放之初大量海外留学人员选择留在国外,或二十年前大量本土人才优先选择移民不同,最近十几年由于中国大陆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进发,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肩发达国家,本土的产业发展机会和高质量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海外人才的规模化回流。
这些中高端人才的回流,是个体在综合比较国内与海外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很明显的是,无论是海外返回还是本土培养,新兴高端人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他们都拥有很好的全球化视野,当然也有足够多的选择空间。
这也意味着,“对标”最好的发达国家对他们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乡镇居民从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出发,开始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民族情绪在网络上发酵。这种发酵比起199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不”,具备更多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也就越高。今天中国民众的期待不再是对标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不是对标相对落后的部分发达国家,而是期待对标国力最强的个别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上的进步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过去很长时间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年轻一代又希望自身能够获得来自全球的尊重,官方也就在宣传上更加倾向于展现国家日益强大的一面。这让人们的期待变得更高。许多期待,早已超越经济,进入了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能力的范畴。
这也意味着,无论对中高端的人才而言,还是对普通民众而言,如何回应他们快速增长的全方位期待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但真实世界的情况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只有在经过刘易斯拐点之后才建立起目前的完善的社会制度”(辜朝明,2015)。在拥有“人口红利”的时期,劳动力成本问题不突出,民众的诉求和期待并不高。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叠加民众期待的大幅提高,社会制度的建构就到了加速期。这些制度建构需要回应民众关于经济发展机会的诉求,稳定预期的诉求,教育公平性的诉求,医疗可及的诉求,以及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人们似乎并未理解一个问题,现代制度的构建从来都是共识的产物,既非下对上的讨要,也非上对下的给予。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人们普遍遵循的内心共识,而非外部强加。共识的形成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深度参与。与经济落后时社会关系简单的情况不同,当经济蓬勃发展之后,不同利益群体必然开始形成,许多社会问题的利益相关方就不只是“官与员”的关系,也不只是“监管与企业”或“权力与资本”的二元对立。
例如,在教培领域,至少包括公立学校及其老师、私立学校及其老师、教培机构及其老师、私立学校的出资者及教培机构的投资者、家长、学生这六个利益相关方;在环保领域,至少包括传统工业企业、环保产品企业、新兴环保企业、各自上下游产业链、终端消费者这六个利益相关方;在互联网平台领域,至少包括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的投资者、平台内经营者、其他参与平台经济的主体、与平台具有竞争替代关系的传统行业以及终端消费者这六个利益相关方。
我们看到,在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只要不同利益相关方存在不同的诉求,就必然存在取舍的问题。官方选择支持其中一方或几方,那么必然就是在反对其他方。无论官方如何决策,其实都是在做取舍,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满意,另一部分人失意。
这就与曾经的治理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发展初期,以经济建设作为基本共识,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所以官方可以选择“明确预期”和“实现预期”,企业与民众靠“等待上面调整”就能获得持续发展。这同时造就了官方的主动性和民间的被动性。官方总是出于父爱式的关怀,认为“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民间也认同这种关怀,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让人们相信官方的决策最终都会是正确的。
但问题在于,今时与往日确实已经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出现,导致官方无论怎样决策,(至少短期来看)都是在支持一部分主体,其他主体都会充满怨言。例如:在教培领域,2016年政策支持教培企业上市,家长和学生负担加重,怨声载道;2018-2020年教培新政,切断了教育产业化的融资途径,教培企业和投资者怨声载道。
在环保领域,初期发展过程中对环保的忽视,各种污染事件让民众怨声载道;环保治理后,还未转型、环保成本过高的企业及员工怨声载道。在互联网平台领域,烧钱补贴时受影响的传统行业怨声载道,补贴结束后平台上的经营者怨声载道;平台监管强化后开始裁员,员工又怨声载道。
今天的共识之难,难在社会经济发展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出现。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过往的社会治理方式和能力,还未跟上步伐。在官方而言,仍然有强烈的“父爱”心态,希望在某些情况下“为民作主”。
在民间而言,仍有强烈的“寻求父爱”心态,希望己方受损时,官方能够出来“为民作主”。所以许多社会事件的讨论和辩论,在舆论上变成了先要论证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坏人”,自己才是“好人”。最后,政策的选择看起来像是在“帮好人打坏人”。
然而现实又并非如此。除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每个领域的利益相关方其实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所以把政策理解成“支持一方打击其他方”,那就必然出现一个后果:在舆论短暂喧嚣过后,“被打击”的那一方会表达出自己的合理性,并且逐渐获得其他人的理解。
现实的残酷还在于,民间的习惯一直是“有奶便是娘”,但在得到“奶”之后,通常就不会再喊“娘”了,甚至要开始帮助那些没有得到奶的人说话。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过去十几年受惠于政策的宽松与优惠(尤其是金融政策),这是绝大部分其他行业难以获得的。但平台企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会不断论证自己的合理性,而无视其他行业其实处于一个不公平的状态。
平心而论,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后来出现的种种批评和政策调整,显然也有充足理由,这是全球性的认识转变,而不只是发生在中国。但政策调整又不得不寻求舆论先行转向才能实现,因为在过往形成的治理传统中,总是要先说明某个新生事物是“好”的,然后就给予全面支持。这在政策调整时就显得很被动,因为“好”的最后变成了“坏”的。
政策的调整往往变成了政策的逆转、自我的否定,选择支持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决策,肯定要影响曾经的受益者,于是曾经受益者的批评又扩散开来,借助中国特有的“所有制话题”,舆论又出现同情与理解。
大多数民众其实并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问题和政策转向的原因,对很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的了解,都是通过非常业余的自媒体来获取。专业人士不屑于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部分专家和自媒体也不会向公众澄清自己代表的利益相关方是谁,评论者都一副“为国为民”的伟岸形象,让社会舆论长期处于低水平争论状态。这就导致,无论采取何种政策取向,总有人在批评,而且声音都不小。
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群体多元化,让曾经的“共同期待”变成了“不同期待”。所有人都认可今天应当对标最发达的国家,但这只是一个很宏观的“愿景”。具体到涉及自身的事物,期待一定是不同的。
目标与期待问题,是今天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共识”。人类社会是建立在故事与愿景基础上的,基础性的共识一定需要具有解释上的深度和张力。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宏观战略方向需要代表所有人(这是必须要有的大饼),但具体政策很难代表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这不是靠批评官方,或者喊两句改革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正常状态。
这个时代,对官方决策者而言,需要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经济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各自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因此足够的倾听才能使决策更加合理;对民间而言,需要认识到自己究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哪一方,究竟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只有足够冷静且积极的参与和表达,才有助于使官方的决策对自身的长远更有利。这其实对所有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现代社会趋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二、改革与紧缩
如果我们能够基本认同上述分析,那么对过去若干年经济领域的改革政策就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无论是金融去杠杆、抑制地产、强化环保,还是教培新政、平台反垄断,方向都没有问题。受新政约束者,基本都是过往政策的受益者。过往上述领域是高速扩张的,引发了大量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基于产业平衡和社会平衡的长期判断,对上述扩张领域进行监管,后果当然是这些领域的收缩。
如果我们拉长一个时间阶段和从整体来看,部分产业的收缩其实也伴随着其他产业的扩张。在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监管、市值大幅下降的同时,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却极其迅猛,市值提升速度犹如当年的互联网企业。官方对生产性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度重视,通过政策将资金和人力导向制造业的决策,是基于对前一个阶段全球化欧美(尤其是美国)民粹主义问题的判断,这个方向,质疑的人并不多。
民间质疑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认为政策制定不够透明,主要是投资者,认为没有给他们足够准备的时间;二是政策执行时的具体操作过于严厉,层层加码。市场认为上述改革在短期内同时推进,又叠加疫情,导致了经济紧缩的效果。官方对此也有冷静的认识,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上,中财办韩文秀副主任就公开表示,“要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防止出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但在地方和行业的具体操作中,层层加码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周黎安教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问题有过深入研究。简言之,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同地域的各级政府官员处于一个“政治锦标赛”的状态。
在发展初期,经济建设具有最优先性,官员的KPI考核相对简单,也就是看GDP增长。在这种背景下, 逐级下达经济任务,为了比同级其他竞争者更加领先,就会把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加码之后再向下级下达。在过去多年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政治锦标赛”和“县域竞争”的解释是非常有张力的。换言之,当今天批评“层层加码”时,其实也应当理解,中国过去发展之所以迅速,也有“层层加码”的原因。
但在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非经济领域的重视,就变得愈发重要。人们更加关心环境问题,食品和医疗安全问题,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社会公正问题。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官员KPI考核项目,但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所以从地方官员的视角看,既要(GDP)又要(其他方面),就是一个常态。由于上述改革并非地方基于民间的诉求引发,而是更上层基于长期的判断决策,所以仍然是以一种下达任务的方式予以推进。
传统治理的惯性和方式并不会立即改变,当KPI指标发生变化时,经济领域的层层加码很快就变成了监管领域的层层加码。这是一个难受的状态,因为地方的监管者同时又要承担经济发展的重任,但监管条线下达的任务又是具体的。从官员的判断而言,取哪边都不行,舍哪边也不行。在一些感觉很严厉的事项上,宁愿加重一些,也不敢放松。
但这些“码”最终还是加到了企业和民众身上。官员素质高、治理能力强的地区,在执行时会平衡得比较好,也会比较重视企业和民众的意见,这是先期发展的整体氛围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但在治理能力弱的地区,不但影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可能出现新的权力寻租。在互联网舆论发达的今天,普通民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不断将新的问题暴露在网络上,又引发更多人的质疑。
当前,这些问题比较多、治理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实处在一个被倒逼发展的状态中。但随着民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自上而下的监察体制的完善,各方面的转变也是早晚的。
这些新的情况,对决策者而言都是新的挑战。由于新的改革任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并且内含了经济收缩的特征,因此在具体执行时,不同地区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就决定了执行的有效性。
反过来,在地方官员整体水平相对给定的前提下,改革任务和指标的下达是否更应当考虑执行能力的现实,以及官员考核指标体系的影响,就成了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坦率的讲,这是很难的,只要对大型企业管理有所了解,就会知道,KPI制定起来有多困难。
这不仅是官方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利益相关方能否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能否有效的指出政策及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带产生的问题,同样会影响到执行层面。即便当地执行者的专业性、能力素质没有问题,如果受政策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不敢或者不能清晰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执行偏差的情况仍然会出现。
大多数时候,尤其对中小企业和民众个体而言,其实很难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并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主体在涉及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时,明知不少自媒体欠缺专业性,却仍要积极转发的原因,因为至少这些自媒体表达出了反对的声音,至于反对的理由是否在理,有否提出新的建议,大家并不关心。这就让许多本该归于专业的讨论,成了互联网流量经营的狩猎目标。
不得不说,在刘易斯拐点之后,社会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完全指靠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表达。因为进入这个阶段后,大多数社会问题都变得愈发复杂。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力。这不能完全指靠官方。在这个阶段,官方更像是一个居中的角色,需要让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产生专业且具有代表性的争论。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能够认识到彼此真正的诉求和顾虑,同时相互站到对方立场去反思和妥协,并在基础上形成共识。换言之,官方在比较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上不宜表现得先行站队,哪怕通过前期深入研究后有所倾向,仍有必要让各方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利益相关方产生足够的争论,再引导达成共识,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个过程其实也就解决了所谓的“政策不透明”的问题。
我想进一步表达的是,在许多问题上,真正感受不透明的并非投资者,而是其他利益相关方。举个例子,在教培新政颁布前一周,一家对冲基金找到我讨论新政可能的取向。其实我并不知道新政就要出台,投资机构通过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付费的内部讨论,了解到这个信息。专家认为新政是新瓶装旧酒,投资机构担心信息不准确,找到我是为了确认。
我并没有内部信息,只是把自己2017年以来的观点再行陈述,并且尤其提到要关注当时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能造成的影响。投资机构最终认同我的判断,选择做空。
我举上述事例想说明两点:
一是投资者的信息渠道其实远远要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真正缺乏政策预期的并不是投资机构。正是因为对投资者和大企业在政策制定时具有倾向性(这是发展经济优先决定的),所以一些政策的出台在前期其实并未被利益相关方所了解。短期看,政策出台迅速,似乎对投资有利。
但中长期看,由于前期政策过度的倾向性,导致短期就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进而引发强烈反弹,政策逆转的可能性加大,投资风险加剧。今天,先发国家都在从一个股东利益优先转向利益相关方平衡的经济转型进程中,中国也不例外。
二是不少专家与投资机构存在利益关系,这些关系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辩论方面,是必须要澄清的。今天中国不少学界中人,表面上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其实背底里赚着投资机构和大企业的咨询费和课题费。我不认为大企业和投资机构聘请专家咨询问题是错的,这种行为合法也合理。但如果专家们在频繁的赚这个钱,那他们的立场难免就是代表某一方的。
我认为每个利益相关方有自己的专业人士参与政策辩论是合理的,但专家们必须澄清他们代表的是谁,以及最重要的,官方必须了解清楚他们代表的是谁。日本战后的社会制度建构阶段,具有独立精神的学术群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学者坚持不代表大企业利益,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这是值得中国今天的学术群体认真思考的。
三、法治与参与
通过前两部分的回溯分析,读者或许对“预期”和“安全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两个问题是今天许多企业家、投资者和高端人才心里最重要的问题。法治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
在过去的半个月,我与一些海外华裔就中国大陆的法治化进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我的两个基本观点是:1、法治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法治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国从海外开始大规模移植现代法律。中国大陆的法治进程在经历中断之后,重新起步。法治需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拥有完备的基础法律;二是拥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在此前提下,大多数社会经济事务才能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转。法治理念的普及是一项缓慢的社会工程,需要不止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被普遍接受。
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是在法治化进程中缓慢实现的,难以一蹴而就。我们看到,南美、东南亚的裙带资本主义,虽有民主法治之名,却无民主法治之实,寡头对权力的赎买甚至是公开的。我们也不能忘记,在1970年代,美国还在经历黑人民权运动,站在今天很难想象,50年前的美国,还有那么多人没有基本的权利保障。
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治化,首先是官员群体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这跟人口数量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新加坡常住人口不到500万,香港人口700万,台湾地区人口2,400万,由于人口总量少,很早就实现了大多数官员培养自全球知名学府。
无论政务官员的水平如何,事务官员的专业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大陆14亿人,类比前述地区,相当于要中西部县政府的科长都是北大清华毕业,这现实吗?今天中西部县政府里的官员能够实现普通本科以上的都算不错了。但也要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过剩导致的溢出,中国各层级官员的初始水平在一个继续提高的过程中,如果这个进程再快一些,可能更有利于法治化的加速。
官员素质对法治化的重要影响在于,初始学历越高的官员、专业能力越强的官员,更容易在法治理念下找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法治化并非单方面的事。民众权利意识的快速提升,决定了他们的法治化诉求越来越多。最近两年各种社会事件反应出的民间声音,都显现出民众的法治意识、证据意识越来越强。虽然在网络上不断能够看到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件,但比起以往,今天的民众敢于站出来甚至以实名的形式发声,公开各种证据,甚至敢于明确指向一些官员,而这些诉求都能得到监督机制的回应,说明这种本土化的权力监督机制开始有效运转。
人们对法治的预期显然不会停留在今天这个阶段,更不会去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人们期待对标的标准更高。本土的法治化进程确实将受制于人员结构,而人员结构的转变确实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够加速这个过程,将来会受益更多。
无论何时,法治都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更不局限于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法治在今天更为关键的作用,在于成为抑制“层层加码”的利器。立法和修法、政策的形成和调整,都是广义的法治范畴,更加关系每一个社会问题背后的各个利益相关方。
四、选择与未来
如果过往十几年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和情绪不是过于亢奋,那么今天的失落感应该不会那么大。正如前几年我在公众号中提到的,支持我观点的人未必真读懂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反对我观点的人未必就没有道理。今天似乎对很多人来讲,又到了一个需要选择的时候。
最近有一些朋友跟我交流了移民的问题。个体的选择,还是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别人的观点其实都不重要。但这是一个当前比较热点的话题,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以我的了解,真正的财富阶层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需要有海外身份的都已经有了,主要考虑的是财富筹划问题。很多人并不会长居海外,两方面原因:一是主要产业在国内;二是本土生活更加习惯。
2、当前考虑移民的还是中产居多,至多是upper middle class。这个阶层通常的特点是,对海外有一些了解,但其实不是特别了解。我建议这个阶层考虑移民的个体,多与海外做全方位的了解,少一些wishful thinking,更有利于自己做出长期判断。
我对移民的基本认识是,中国多向海外输出移民,尤其是向先发国家输出高质量的移民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从英格兰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化历史来看,文明的传播扩散一定是以人的全球流动为前提的。所以对人口跨境流动,要持开放的态度。反过来,如果希望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那就要满足他们对社会环境的期待,这就是全球化竞争倒逼进步的过程。
年轻一代其实已经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海外用二三十年前的眼光来批评自己的母国了。其实今天海外批评中国的知识成本很高,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和对中国现实的了解与理解,光从互联网获得信息,很容易将个别问题错当作14亿人共同的问题。年轻一代在网上能够轻易识别对中国带有色眼镜的质疑。这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的,也是知识扩散决定的。
但对中国诸多现实问题的反思仍然十分必要,人们关心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今天就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曾经海外的批评可能让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但逐渐感到偏颇,自己的问题似乎并不能靠别人的分析来获得答案。最终,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认知这个世界,并开始主动参与改善。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几个基本认识:
1、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显而易见是无法回退的。
2、全球化竞争将迫使中国长期重视高端人才和海外交流,这反过来决定了社会发展难以停滞。
3、从文明史的视角看,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总是会远远快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
4、较高的发展目标和期待会让人们产生阶段性的失落感,这需要各方进行心理调试,理解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需要足够的时间,同时通过各方积极参与,尽量缩短一些时间。
5、法治化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共同参与的专业化过程,不是下对上的索要,也不是上对下的给予。
6、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需要建立利益相关方思维,“官与民”、“国有与民营”、“权力与资本”这些二元对立思维已经不能有效解释今天的社会经济现实。
7、针对重大但有广泛争议的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听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官方可以开始尝试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公开且专业的辩论机制,这将使决策变得更加透明和科学。当然,专业人士参与社会问题的辩论应当澄清有无代表特定一方。
以上。
3 年 前
一传被破攻 中国男排1比3负于斯洛文尼亚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6-12 09:32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
关注
北京时间6月12日清晨,在2022年世界男排联赛巴西利亚站比赛中,因一传被对手发球攻破,中国男排以1比3负于世界排名第八的欧锦赛亚军斯洛文尼亚男排,遭遇世界男排联赛三连败。

中国男排主帅吴胜
中国队主帅吴胜更换了首发阵容,二传王鹤斌、主攻张景胤和俞元泰、副攻彭世坤和李咏臻、接应张冠华和自由人杨一鸣,本场比赛实则是杨一鸣和杨天缘执行双自由人战术,目的就是稳定一传,二传于垚辰、刘濛并未首发。斯洛文尼亚队首发阵容为二传罗普雷特、主攻施泰恩和莫日奇、副攻帕延克和孔奇亚、接应加斯帕里尼和自由人科瓦西奇。
中国队精神面貌很好,主帅吴胜也有意锻炼队伍,让更多的球员登场比赛。俞元泰拦网追至5平,然而斯洛文尼亚队仅仅依靠发球破攻,就以14比6拉开分差。而后,斯洛文尼亚队凭借出色的进攻和拦网压制住中国队,全队体现出欧洲亚军的实力。中国队的一传遭到了对手发球的冲击,而在球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队调整攻实力不足,接应张冠华不如因伤未能前来比赛的中国男排第一接应江川,导致中国队侧翼攻击力受限。一个25比14,斯洛文尼亚队脆胜首局。

大比分取胜首局的斯洛文尼亚队有些松懈,自身失误增多。不过,很快斯洛文尼亚队还是夺得比赛主动权。斯洛文尼亚队高水准拦网,限制了张景胤和俞元泰这对高快结合的主攻组合,中国队侧翼接应也无法打开局面。相比之下,斯洛文尼亚队技术全面,施泰恩、莫日奇和加斯帕里尼在各个技术环节游刃有余。只是因轻视导致松懈,斯洛文尼亚队失误送分不少,否则对手会更快拉开分差。在15比21大比分落后之下,二传于垚辰登场试图改变节奏。技术细腻的斯洛文尼亚队攻防行云流水,又一个25比20,斯洛文尼亚队再胜一局。

在小球串联技术,以及自身失误方面,中国队不如对手。比赛经验方面,斯洛文尼亚队高出一筹。不过,中国队小伙子们并未气馁,全力以赴冲击对手,从而以19比15领先。斯洛文尼亚队很明显在等待中国队送给自己胜利,而中国队拼得彻底坚决。斯洛文尼亚队开始急躁,他们整体攻防很有特点,但个人身体条件不如中国队,绝对实力并不足,打出自信的中国队以25比18回敬一局。

彭世坤高点快攻
中国队搏杀出色,以11比8领先于对手。与世界级强队相比,斯洛文尼亚队个人硬实力没有那么强,网口高度也不如中国队。彭世坤连续拦网成功,而且快攻奏效,中国队21比18领先3分。可惜的是,来回球过程中,对手处理得当,从而以23比22反超。张景胤进攻不手软,中国队追成24平。在网口细节上处理到位,斯洛文尼亚队以27比25险胜第四局。值得肯定的是,张景胤得到全场最高的20分。
北京时间6月12日凌晨,在一场强强对话中,美国队以3比1击败巴西队。北京时间6月12日晚9时,中国男排将在巴西利亚站最后一轮比赛中对阵世界劲旅东道主巴西男排。
国际排联供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6-12 09:32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
关注
北京时间6月12日清晨,在2022年世界男排联赛巴西利亚站比赛中,因一传被对手发球攻破,中国男排以1比3负于世界排名第八的欧锦赛亚军斯洛文尼亚男排,遭遇世界男排联赛三连败。

中国男排主帅吴胜
中国队主帅吴胜更换了首发阵容,二传王鹤斌、主攻张景胤和俞元泰、副攻彭世坤和李咏臻、接应张冠华和自由人杨一鸣,本场比赛实则是杨一鸣和杨天缘执行双自由人战术,目的就是稳定一传,二传于垚辰、刘濛并未首发。斯洛文尼亚队首发阵容为二传罗普雷特、主攻施泰恩和莫日奇、副攻帕延克和孔奇亚、接应加斯帕里尼和自由人科瓦西奇。
中国队精神面貌很好,主帅吴胜也有意锻炼队伍,让更多的球员登场比赛。俞元泰拦网追至5平,然而斯洛文尼亚队仅仅依靠发球破攻,就以14比6拉开分差。而后,斯洛文尼亚队凭借出色的进攻和拦网压制住中国队,全队体现出欧洲亚军的实力。中国队的一传遭到了对手发球的冲击,而在球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队调整攻实力不足,接应张冠华不如因伤未能前来比赛的中国男排第一接应江川,导致中国队侧翼攻击力受限。一个25比14,斯洛文尼亚队脆胜首局。

大比分取胜首局的斯洛文尼亚队有些松懈,自身失误增多。不过,很快斯洛文尼亚队还是夺得比赛主动权。斯洛文尼亚队高水准拦网,限制了张景胤和俞元泰这对高快结合的主攻组合,中国队侧翼接应也无法打开局面。相比之下,斯洛文尼亚队技术全面,施泰恩、莫日奇和加斯帕里尼在各个技术环节游刃有余。只是因轻视导致松懈,斯洛文尼亚队失误送分不少,否则对手会更快拉开分差。在15比21大比分落后之下,二传于垚辰登场试图改变节奏。技术细腻的斯洛文尼亚队攻防行云流水,又一个25比20,斯洛文尼亚队再胜一局。

在小球串联技术,以及自身失误方面,中国队不如对手。比赛经验方面,斯洛文尼亚队高出一筹。不过,中国队小伙子们并未气馁,全力以赴冲击对手,从而以19比15领先。斯洛文尼亚队很明显在等待中国队送给自己胜利,而中国队拼得彻底坚决。斯洛文尼亚队开始急躁,他们整体攻防很有特点,但个人身体条件不如中国队,绝对实力并不足,打出自信的中国队以25比18回敬一局。

彭世坤高点快攻
中国队搏杀出色,以11比8领先于对手。与世界级强队相比,斯洛文尼亚队个人硬实力没有那么强,网口高度也不如中国队。彭世坤连续拦网成功,而且快攻奏效,中国队21比18领先3分。可惜的是,来回球过程中,对手处理得当,从而以23比22反超。张景胤进攻不手软,中国队追成24平。在网口细节上处理到位,斯洛文尼亚队以27比25险胜第四局。值得肯定的是,张景胤得到全场最高的20分。
北京时间6月12日凌晨,在一场强强对话中,美国队以3比1击败巴西队。北京时间6月12日晚9时,中国男排将在巴西利亚站最后一轮比赛中对阵世界劲旅东道主巴西男排。
国际排联供图
3 年 前
#今日更新
1、每时每刻,都有一道唤醒回忆的菜。
2、不辜负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美食的精致。
3、家常菜的秘密,只有在外工作的你知道
4、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5、岁月悠然,茶知冷暖,给灵魂一个出口。
6、一间食堂藏人间烟火,一味食物记录温情暖意。
7、日日食全食美,夜夜碟碟不休。
8、在外,让手机先吃;回家了,让父母先吃
9、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10、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高质量的晚餐文案句子
11、想把甜味分享给你。
12、吃货敢于直面粗壮的大腿,敢于挑战隆起的小腹。
13、人生苦短,肉才是济世良方。
14、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15、夜归的我们终将被食物治愈。
16、愈暖身体,最是人间烟火。
17、深夜不打烊,聚享好时光。
18、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美食何生脂肪。
19、终将把生活的锋芒,熬成最温柔的浓汤。
20、人生得意须尽欢,胡吃海塞需尽兴。
21、火锅咕嘟咕嘟,我心扑通扑通。
22、现在的我幸福到觉得饱腹都是种遗憾,这份美味就是我活在当下的证据。
23、吃货最高境界,眼见为食。
24、美食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 味道里都是满足, 酒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你我。
25、吃货的格言:今天吃喝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吃喝。
26、家暖情浓,食物先知
27、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方法,加油也是。
28、心里有光,慢食三餐。
29、食食物者为俊杰。
30、把美食与爱装进口袋。
31、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
32、人生苦短,即食行乐。
33、视体重为无物,视美食为全部
34、最好的要留到最后吃。
35、都能享尽人间美食,不负美好年华。
36、光盘是对美食的最高赞赏。
37、向宇宙撒一把盐,今晚吃盐焗小星球。
38、XX的海边,藏着最美的海鲜
39、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40、我们对食物能表达的最高敬意。
41、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42、美味调剂生活。
43、嗯,简单的菜,不简单的爱
44、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45、每顿精确到7分饱,就意味着一年1095餐不幸福。
46、恋爱可以慢慢谈,肉必须趁热吃。
47、幸福就是,美食在锅,好友想念,不问明天。
48、有这功夫想东想西,还不如让自己吃点好的。
49、为什么专家建议吃七分饱,因为还要留着三分吃夜宵。
50、20岁忍着不吃,80岁可没法吃。
51、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
52、那些我为你烹饪的食物,是写给你最美的情书。
53、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54、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
55、我总徘徊在吃饱与吃撑之间。
56、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57、料理是一场原地的旅行
58、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生有很多味道无法复制。
59、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吃火锅自己煮。
60、把眼睛留给风光,把体重留给美食
1、每时每刻,都有一道唤醒回忆的菜。
2、不辜负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美食的精致。
3、家常菜的秘密,只有在外工作的你知道
4、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5、岁月悠然,茶知冷暖,给灵魂一个出口。
6、一间食堂藏人间烟火,一味食物记录温情暖意。
7、日日食全食美,夜夜碟碟不休。
8、在外,让手机先吃;回家了,让父母先吃
9、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10、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高质量的晚餐文案句子
11、想把甜味分享给你。
12、吃货敢于直面粗壮的大腿,敢于挑战隆起的小腹。
13、人生苦短,肉才是济世良方。
14、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15、夜归的我们终将被食物治愈。
16、愈暖身体,最是人间烟火。
17、深夜不打烊,聚享好时光。
18、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美食何生脂肪。
19、终将把生活的锋芒,熬成最温柔的浓汤。
20、人生得意须尽欢,胡吃海塞需尽兴。
21、火锅咕嘟咕嘟,我心扑通扑通。
22、现在的我幸福到觉得饱腹都是种遗憾,这份美味就是我活在当下的证据。
23、吃货最高境界,眼见为食。
24、美食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 味道里都是满足, 酒里有故事, 故事里有你我。
25、吃货的格言:今天吃喝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吃喝。
26、家暖情浓,食物先知
27、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方法,加油也是。
28、心里有光,慢食三餐。
29、食食物者为俊杰。
30、把美食与爱装进口袋。
31、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
32、人生苦短,即食行乐。
33、视体重为无物,视美食为全部
34、最好的要留到最后吃。
35、都能享尽人间美食,不负美好年华。
36、光盘是对美食的最高赞赏。
37、向宇宙撒一把盐,今晚吃盐焗小星球。
38、XX的海边,藏着最美的海鲜
39、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40、我们对食物能表达的最高敬意。
41、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42、美味调剂生活。
43、嗯,简单的菜,不简单的爱
44、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45、每顿精确到7分饱,就意味着一年1095餐不幸福。
46、恋爱可以慢慢谈,肉必须趁热吃。
47、幸福就是,美食在锅,好友想念,不问明天。
48、有这功夫想东想西,还不如让自己吃点好的。
49、为什么专家建议吃七分饱,因为还要留着三分吃夜宵。
50、20岁忍着不吃,80岁可没法吃。
51、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
52、那些我为你烹饪的食物,是写给你最美的情书。
53、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54、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
55、我总徘徊在吃饱与吃撑之间。
56、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57、料理是一场原地的旅行
58、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生有很多味道无法复制。
59、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吃火锅自己煮。
60、把眼睛留给风光,把体重留给美食
3 年 前
(E)
#今日更新
01.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先生《墓碣文》
02.
生活在阴沟里,
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王尔德
03.
明年有明年的雪,
明年的雾色,
明年的永无休止的阳光,
还有明年数不尽的生机
——林清玄
04.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眼看前方,
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撒野》
05.
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06.
让我们每天带着希望出门,
如果事与愿违,
就再把希望带回家,
休息休息,
明天继续带出门。
——朱德庸
07.
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
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
——梁实秋
08.
我相信,
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
才有生机。
——顾城
09.
丧很容易,
但一如既往热爱生活才很酷。
10.
为了描写浓烈的希望,
就必须先描写深层的黑暗,
人生亦是如此。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40个读起来让人看到希望的句子
11.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
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
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唤奈何,
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
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
无所谓。
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值得寻求的东西。
——村上春树
12.
“日出日落月望月朔,
沉寂的繁星会在夜空泛起微光,
而生活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闪烁。”
13.
灯火像快照般零星闪烁,
沉寂的繁星在天空炸裂,
支离破碎的生活碎片拼凑了完整的我,
让我日复一日心怀温暖留有暖阳。
14.
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
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
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
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
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王小波
15.
不要沮丧,不必惊慌,
做努力爬的蜗牛或坚持飞的笨鸟,
我们试着长大,一路跌跌撞撞,然后遍体鳞伤。
坚持着,总有一天,
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6.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
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但我始终相信,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
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
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 白落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17.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18.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
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的。
——太宰治《人间失格》
19.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
20.
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
——海子
21.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
即便披荆斩棘,
丢失怒马鲜衣。
——莫峻
22.
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
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毕淑敏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23.
我要你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张爱玲
24.
夕阳总会落在你身上,
你也会快乐一场。
城市堕入温柔的困意,
月亮枕在枝头开始醒着眼睛。
25.
人是要长大的,
有天你也会推着婴儿车幸福地在街上行走,
而曾经的喜欢,
不管曾经怎样,都会幻化成风,
消失在时光的隧道。
所以向前走,向前走,无须回头。
——宫崎骏
26.
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
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
27.
每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坐着仰望星空,
我总认为漫天繁星中,有一颗是属于我的。
我知道有一颗星星会永远陪伴我,
仿佛在用温柔的声音安慰我说,别放弃。
28.
内心难过也不要把自己丢在黑暗中,无限放大自己的情绪。
按时睡觉,好好吃饱,洗个热乎的澡,喝甜甜的奶茶。
看看长河落日,花朵树木,
驱逐丧气再努力奔跑,生活到处是发光的星星。
29.
“努力投入热闹的生活,认真收藏平凡的美好,
不放过一星半点俗世生机,
以便使自己与真实的世界保持联系。
心里知道这联系脆弱,稍有一点松懈就断了,
但我仍在坚持,这是求生的本能。”
——德卡先生的信箱
30.
关于沉溺与坠落的时刻,
要记住,更要去相信,
相信纯粹与正义,风的低语,相信所有行动皆有意义,
铁会融化在雪里,而我们终会在岸边相遇。
——班宇《冬泳》
31.
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
32.
今天,我的旧皮化作尘埃。
我会在人群中昂首阔步,
人们不会认出我,
因为今天我是一个全新的人,拥有全新的生命。
——奥格‧曼迪诺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33.
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
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
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
你要卯足劲变好,再旗鼓相当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
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
——卢思浩
34.
我希望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运气和足够的勇气去见到命运里更多的不同的风。
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
能够被这些涌动的气流雕刻成不一样的山川与河流。
——刘昊然《见风》
35.
生活常是这样,
你所失去的命运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
桂花枯萎的时候,菊花又亮秋装。
——汪国真
36.
所以,也希望你继续
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
一直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37.
“我们经历那样多的暴烈,
然而我们追求的,
不过是温柔的生。”
——黄碧云
38.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
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
——张爱玲
39.
在一切变好之前,
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
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
所以耐心点,给好运一点时间。
40.
我们坠落,破碎,掉入深渊,
但我们终会被托起,被治愈,
我们无所畏惧。
01.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先生《墓碣文》
02.
生活在阴沟里,
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王尔德
03.
明年有明年的雪,
明年的雾色,
明年的永无休止的阳光,
还有明年数不尽的生机
——林清玄
04.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眼看前方,
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撒野》
05.
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06.
让我们每天带着希望出门,
如果事与愿违,
就再把希望带回家,
休息休息,
明天继续带出门。
——朱德庸
07.
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
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
——梁实秋
08.
我相信,
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
才有生机。
——顾城
09.
丧很容易,
但一如既往热爱生活才很酷。
10.
为了描写浓烈的希望,
就必须先描写深层的黑暗,
人生亦是如此。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40个读起来让人看到希望的句子
11.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
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
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唤奈何,
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
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
无所谓。
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值得寻求的东西。
——村上春树
12.
“日出日落月望月朔,
沉寂的繁星会在夜空泛起微光,
而生活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闪烁。”
13.
灯火像快照般零星闪烁,
沉寂的繁星在天空炸裂,
支离破碎的生活碎片拼凑了完整的我,
让我日复一日心怀温暖留有暖阳。
14.
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
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
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
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
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王小波
15.
不要沮丧,不必惊慌,
做努力爬的蜗牛或坚持飞的笨鸟,
我们试着长大,一路跌跌撞撞,然后遍体鳞伤。
坚持着,总有一天,
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6.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
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但我始终相信,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
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
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 白落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17.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18.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
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的。
——太宰治《人间失格》
19.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
20.
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
——海子
21.
少年与爱永不老去,
即便披荆斩棘,
丢失怒马鲜衣。
——莫峻
22.
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
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毕淑敏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23.
我要你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张爱玲
24.
夕阳总会落在你身上,
你也会快乐一场。
城市堕入温柔的困意,
月亮枕在枝头开始醒着眼睛。
25.
人是要长大的,
有天你也会推着婴儿车幸福地在街上行走,
而曾经的喜欢,
不管曾经怎样,都会幻化成风,
消失在时光的隧道。
所以向前走,向前走,无须回头。
——宫崎骏
26.
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
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
27.
每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坐着仰望星空,
我总认为漫天繁星中,有一颗是属于我的。
我知道有一颗星星会永远陪伴我,
仿佛在用温柔的声音安慰我说,别放弃。
28.
内心难过也不要把自己丢在黑暗中,无限放大自己的情绪。
按时睡觉,好好吃饱,洗个热乎的澡,喝甜甜的奶茶。
看看长河落日,花朵树木,
驱逐丧气再努力奔跑,生活到处是发光的星星。
29.
“努力投入热闹的生活,认真收藏平凡的美好,
不放过一星半点俗世生机,
以便使自己与真实的世界保持联系。
心里知道这联系脆弱,稍有一点松懈就断了,
但我仍在坚持,这是求生的本能。”
——德卡先生的信箱
30.
关于沉溺与坠落的时刻,
要记住,更要去相信,
相信纯粹与正义,风的低语,相信所有行动皆有意义,
铁会融化在雪里,而我们终会在岸边相遇。
——班宇《冬泳》
31.
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
32.
今天,我的旧皮化作尘埃。
我会在人群中昂首阔步,
人们不会认出我,
因为今天我是一个全新的人,拥有全新的生命。
——奥格‧曼迪诺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33.
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
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
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
你要卯足劲变好,再旗鼓相当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
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
——卢思浩
34.
我希望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运气和足够的勇气去见到命运里更多的不同的风。
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
能够被这些涌动的气流雕刻成不一样的山川与河流。
——刘昊然《见风》
35.
生活常是这样,
你所失去的命运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
桂花枯萎的时候,菊花又亮秋装。
——汪国真
36.
所以,也希望你继续
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
一直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37.
“我们经历那样多的暴烈,
然而我们追求的,
不过是温柔的生。”
——黄碧云
38.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
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我享受现在半满的生活。
——张爱玲
39.
在一切变好之前,
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
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
所以耐心点,给好运一点时间。
40.
我们坠落,破碎,掉入深渊,
但我们终会被托起,被治愈,
我们无所畏惧。
3 年 前
(E)
#今日更新
1、你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时候,一定是上坡路。
2、雨会停,天会晴,没有什么会永远糟糕透顶。
3、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4、你相信远方的地平线有一抹穿透深海的光,是鲸鱼的故乡,我运航的不归道
5、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6、地球是运动的 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在倒霉的位置上
7、你还会抱怨,是因为你对世界还充满期待。
8、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9、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小朋友,就像汽水里的泡泡,会靠着自己的力量,慢慢升起,没有事情可以阻止你
10、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那些让你充满希望的文案
11、经历的意义在于引导你,并非定义你。
12、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13、我努力的意义是为了随时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
1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15、生活常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运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桂花枯萎的时候,菊花又亮秋装。
16、失落时悄悄伸出手和风击个掌。
17、我们所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18、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
19、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
20、少年是资格,也是胆魄
21、将喜欢的一切留在身边,这便是努力的意义。
22、暂时的失败不是失败,只是意外。
23、你总会迎来那束光 或早 或晚
24、仅此一次的人生,当然要活得比谁都炽热
25、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里
26、一无所知的世界 走下去才有惊喜
27、未来 不仅仅是明天
28、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29、一个人撑伞的日子也一定要顺顺利利。
30、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一直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31、在疲倦的生活里也要拥抱些温柔的梦想
32、给所有坏情绪都贴上一个都会过去的标签。
3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4、总不能还没努力就向生活妥协吧。
35、没有真正快乐的人只有比较想的开的人。
36、如果事与愿违,请一定相信上天安排
37、最好的东西,总是压轴出场
38、哪怕我们的手脚被折断,我们的衣领和袖口依旧笔挺
39、如果没有惊艳谁的话那就试试温柔岁月。
40、生活不止一地鸡毛,还有希望和远方
41、慢慢来,会好的,你又不差
42、我会永远偏向你,就像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43、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44、解不开的心结就把它系成蝴蝶结吧。
45、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46、仍然有开在泥泞里的花,有明晃晃的夏天,我喜欢这个世界更喜欢你
47、等你优秀了,你想要的都会来找你。
48、安静努力,不必声张,前方有人,有惊喜,有久违的感动。
49、你要相信黎明会穿透黑暗,带来井然有序的明天和无尽美好的未来
50、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应该为此欢呼,因为没有人是你的代替品
51、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52、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53、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54、我要充满希望,跑向北方的田野与乌鸦一同停落在稻草人的身上,向着阳光,阳光会洒落在我身上,将我金灿灿地裹上。
55、夕阳总会照在你身上你总会快乐一场。
56、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谓痛苦,不过尔尔”的信念,都能在过尽千帆之时,看到自己成长的模样。
57、别把最好的时光浪费在无所谓等待和犹豫不决中
58、我希望你多看看前方的路 ,有鲜花,有彩虹,有阳光,有希望,别辜负了自己的人生。
59、生活应该是美好且温柔的,希望你也是
60、在很糟糕的时候也别忘记了你身上那些闪光的地方。
1、你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时候,一定是上坡路。
2、雨会停,天会晴,没有什么会永远糟糕透顶。
3、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4、你相信远方的地平线有一抹穿透深海的光,是鲸鱼的故乡,我运航的不归道
5、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6、地球是运动的 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在倒霉的位置上
7、你还会抱怨,是因为你对世界还充满期待。
8、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9、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小朋友,就像汽水里的泡泡,会靠着自己的力量,慢慢升起,没有事情可以阻止你
10、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那些让你充满希望的文案
11、经历的意义在于引导你,并非定义你。
12、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13、我努力的意义是为了随时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
1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15、生活常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运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偿,桂花枯萎的时候,菊花又亮秋装。
16、失落时悄悄伸出手和风击个掌。
17、我们所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18、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
19、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
20、少年是资格,也是胆魄
21、将喜欢的一切留在身边,这便是努力的意义。
22、暂时的失败不是失败,只是意外。
23、你总会迎来那束光 或早 或晚
24、仅此一次的人生,当然要活得比谁都炽热
25、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里
26、一无所知的世界 走下去才有惊喜
27、未来 不仅仅是明天
28、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29、一个人撑伞的日子也一定要顺顺利利。
30、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一直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31、在疲倦的生活里也要拥抱些温柔的梦想
32、给所有坏情绪都贴上一个都会过去的标签。
3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4、总不能还没努力就向生活妥协吧。
35、没有真正快乐的人只有比较想的开的人。
36、如果事与愿违,请一定相信上天安排
37、最好的东西,总是压轴出场
38、哪怕我们的手脚被折断,我们的衣领和袖口依旧笔挺
39、如果没有惊艳谁的话那就试试温柔岁月。
40、生活不止一地鸡毛,还有希望和远方
41、慢慢来,会好的,你又不差
42、我会永远偏向你,就像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43、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44、解不开的心结就把它系成蝴蝶结吧。
45、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46、仍然有开在泥泞里的花,有明晃晃的夏天,我喜欢这个世界更喜欢你
47、等你优秀了,你想要的都会来找你。
48、安静努力,不必声张,前方有人,有惊喜,有久违的感动。
49、你要相信黎明会穿透黑暗,带来井然有序的明天和无尽美好的未来
50、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应该为此欢呼,因为没有人是你的代替品
51、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52、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53、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54、我要充满希望,跑向北方的田野与乌鸦一同停落在稻草人的身上,向着阳光,阳光会洒落在我身上,将我金灿灿地裹上。
55、夕阳总会照在你身上你总会快乐一场。
56、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谓痛苦,不过尔尔”的信念,都能在过尽千帆之时,看到自己成长的模样。
57、别把最好的时光浪费在无所谓等待和犹豫不决中
58、我希望你多看看前方的路 ,有鲜花,有彩虹,有阳光,有希望,别辜负了自己的人生。
59、生活应该是美好且温柔的,希望你也是
60、在很糟糕的时候也别忘记了你身上那些闪光的地方。
3 年 前
(E)
#今日更新
1、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史铁生《病隙碎笔》
2、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从新回来。
——汪国真
3、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卢思浩
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巴尔扎克
5、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
6、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村上春树
7、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问,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酌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白落梅
8、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
——雪莱
9、你一定要走,走到灯火通明。
——卢思浩《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10、愿你所有的日子,都比不上明天的光辉。
——博尔赫斯
满怀希望的经典句子摘抄
11、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
12、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塔朗吉
13、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约翰·肖尔斯
14、愿你的未来纯净明朗,像你此刻的可爱目光,
在世间美好的命运中,愿你的命运美好欢畅。
——普希金
15、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
16、愿你在冷铁卷刃前,得以窥见天光。
——priest《有匪》
17、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priest
18、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
19、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
20、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喜剧之王》
21、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
22、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木心
23、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七月与安生》
24、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
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
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 村上春树
25、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海明威
26、人类的梦想,是不会终结的。
——黑胡子
27、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 阿多尼斯
28、生活没这么复杂,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
——冯唐
29、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莎士比亚《暴风雨》
30、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时间之书》
31、不用担心你的起点差,因为大部分人都跑不完全程,跑着跑着他们就停了。
——吴军
3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3、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
1、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史铁生《病隙碎笔》
2、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从新回来。
——汪国真
3、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卢思浩
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巴尔扎克
5、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
6、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村上春树
7、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问,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酌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白落梅
8、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
——雪莱
9、你一定要走,走到灯火通明。
——卢思浩《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10、愿你所有的日子,都比不上明天的光辉。
——博尔赫斯
满怀希望的经典句子摘抄
11、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
12、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塔朗吉
13、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约翰·肖尔斯
14、愿你的未来纯净明朗,像你此刻的可爱目光,
在世间美好的命运中,愿你的命运美好欢畅。
——普希金
15、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
16、愿你在冷铁卷刃前,得以窥见天光。
——priest《有匪》
17、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priest
18、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
19、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
20、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喜剧之王》
21、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
22、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木心
23、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七月与安生》
24、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
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
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 村上春树
25、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海明威
26、人类的梦想,是不会终结的。
——黑胡子
27、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 阿多尼斯
28、生活没这么复杂,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
——冯唐
29、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莎士比亚《暴风雨》
30、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时间之书》
31、不用担心你的起点差,因为大部分人都跑不完全程,跑着跑着他们就停了。
——吴军
3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3、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辛夷坞
主办单位
Twitters
3 年 前